价格战并未使所有业者迷失方向。
在各大厂纷纷举办大模型降价发布会后,雷峰网(公众号:雷峰网)走访了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两家 AI 应用创新公司,发现他们并未立即选择调用更便宜或免费的大模型 API,而是继续使用去年 10 月发布的文心一言 4.0 版本。
面对近期大幅降价的情况,两位创业者反应平淡,“本轮价格战确实吸引了大量公众关注,但对我们影响不大。”
这两家创业公司中,一家从事 CRM 服务,另一家专注于高端营销,均面向 B 端市场。从事高端营销的创业者算了一笔账,他们的获客成本极高,每次成交的客单价都在 2000 元以上,且目前服务的客户数量有限,主要是回头客。
用他的原话说,他是“踮着脚尖满足客户的每一次需求”,生怕客户说他的产品“还不如直接用大模型”,就差亲自帮客户改稿子。他在调用大模型 API 时,最关心的只有一点,那就是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。
另一位创业者也告诉雷峰网,作为应用开发者,他们最担心的是大部分大模型应用只是好玩,而不好用,包括国外的几款应用也是如此。
如果要将自己的应用交付给客户,就必须跨越“从好玩到好用”这一最艰难的阶段。因为在 B 端市场,好玩并不值钱,好用才是关键。
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,要想让产品继续获得资金支持,让投资人继续看好产品,就必须将应用的可用性提升到极致,价格是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。从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,本轮价格战爆发得过早了。
为什么价格战爆发在当前这个时间点?
价格战作为市场竞争的常用手段,具有杀伤力强、威慑力大、造势效果好等诸多优点,一直是各大厂惯用的策略。
从互联网科技史著作《沸腾新十年》的记载来看,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,每个赛道的决胜局都至少有一场价格战。
然而,当前大模型赛道的竞争才刚刚开始,更多的是技术竞争,而非商业竞争,难道已经发展到需要打价格战的地步了吗?
当然没有。
当前大模型赛道的价格战是早产的。
首先,价格战的本质是竞争,而非驱动。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曼昆在其名著《经济学原理》中提到,价格战是消费者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。
但价格战通常只发生在高度同质化的行业。在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中,厂商为了说服消费者选择自己,不得不大幅降价,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。
然后,实力较弱的一方被迫退出市场,实力更强的一方能够承受损失并获得市场主导地位。因此,价格战又被称为割喉战,拼的就是谁的血量更厚。
不过,价格战很少发生在高度差异化的行业。因为高度差异化的服务效果,不一定能满足同一类用户的需求。你卖牛皮,我卖牛皮糖,虽然听起来相似,也都姓牛,但实际上解决的用户需求根本不同。
目前,各大模型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异。在当前这个时间点,大模型技术仍在高速发展,通常情况下不应该爆发价格战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尽管大家都在做大模型,但各家的技术路线和应用开发路线差异很大。
在这次价格战中,声量最大的是百度、阿里、字节三家,紧随其后的是腾讯,但从腾讯的表现来看,参战的意愿并不强烈。讯飞和智谱虽然也降价了,但都没有召开大会。百川智能的王小川更是明确表示,绝对不会参与大厂之间的游戏。